上周末,因為家里有事回了趟陸河。剛好近期一些陸河籍大學生利用暑假到我的母?!懞涌h河田鎮河北小學進行短期支教。獲悉我回陸河了,他們邀我前往學??纯?。印象中,自從當年小學畢業以后,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再回母校了,這次重返小學校園,感觸頗多。
河北小學,因為剛好與北方一個省的名字同名,所以可能容易被外面的人誤以為是“河北省的小學”。其實,“河北”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相較于河田墟來說,河北村地處螺河北邊,所以1974年從原寶山大隊析分出來時被命名為河北大隊(1953年曾成立過“河北鄉”,包含現在的寶山村和河北村),后又改為河北村(行政村)。河北村位于陸河名山——火山嶂山下,陸河母親河——螺河岸邊,下轄土地前、富屋、半嶂(高寨)、石禾町、下壩(新嶺)、田心、麻竹頭下、興隆寨、上下新、上樓子等自然村。
?。◤V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河北小學,位于火山嶂山下,螺河岸邊。)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學生越來越多,原校址校舍不足,所以遷到土地前村(即老河田中學后面)辦學,選這個位置大概是因為其位于老寶山大隊(包括現在的寶山村、河北村)較中心的位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土地前校址再度面臨校舍不足和老化(平房)問題,所以又遷到位于石禾町村(下壩洋)的現址,選這個位置同樣是因為其位于河北村較為中心的位置。家鄉人民為了支持教育事業,先是把祖祠騰出來做校舍,后來又不惜把位于陸河有名的小平原——下壩洋的良田拿來建學校。
?。ㄎ挥诨鹕结窒碌暮颖毙W前身——翠文學校,俗稱石頭嶺學校。羅晉軍憑回憶手繪。)
十多年前,我在為《河北小學校志》所寫的一篇文章(題為《我與母校河北小學的不解之緣》)中說過,因為家父的緣故,河北小學在我的童年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家父從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河北小學教書,直到2005年夏天調離,在這所家鄉小學共執教了約30年,把他這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貢獻給了這所家鄉學校。因此,在河北村一帶,有不少人是“父子”或“父女”兩代人被他教過。因為爺爺奶奶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經過世了,而父親母親又要干活,所以在我嬰幼兒的時候,面臨無人看顧的問題。聽我媽媽說,當時爸爸經常把我抱到學校,上課的時候就讓同事幫照看一下。后來稍長大了,在上學之前也經常隨父親去學校。再之后就是在這里上小學直至畢業。因此,我跟這所學校有著不解之緣。
時光匆匆而過,轉眼已經過去了許多年。這次再回母校,發現以前上課的那所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興建的老教學樓早已被推倒重建了。校園的大小倒是沒變,只是好像再也找尋不到記憶中母校的模樣了:原教學樓前面的那棵榕樹、大紅花、水井等都不在了;原來是泥砂的操場現在也都鋪上了混凝土;原來的課桌也都早就換掉了……想起當年在這里求學的日子,感覺往事并不遙遠,都還歷歷在目。
?。ㄅd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這座老教學樓,已經拆除重建了。下圖為:1989年11月,時任廣東省委常委方苞視察河北小學。)
“老師,我會!”教室里傳來的學生們上課聲音把我的思緒打斷了。據了解,這次前來河北小學進行短期支教的都是在廣州等地在讀的陸河籍大學生。他們利用暑假的時間回到家鄉陸河,把自己所學到的一些知識反哺教給家鄉的小學生們。課程包括:《DIY手工課》《美術》《戶外拓展與體育學習》《音樂》《趣味英語》《安全知識》《趣味數學》《漢字聽寫大賽》等。
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既豐富了家鄉小學生的見識,又鍛煉了大學生們自己。據了解,因為現在學生們已經放暑假了,所以他們通過學校發布消息,讓學生們可自愿決定是否回校來參加。當天我發現,回學校來參加活動的學生有數十上百人之多。據這次支教的領隊介紹,回來參加的學生遠超預期,活動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ㄖЫ袒顒由钍芎颖毙W學生們的歡迎。)
從這群回來支教的大學生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歷代陸河人關心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身影。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這樣關心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陸河人,才有了陸河的今天。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像他們一樣,少說多干,用實際行動幫助家鄉,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