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扼殺了學生的創意-方斐卿
- 作者:《子路教育網》
- 發布時間:2017-07-15 21:24:55
- 閱讀 1385
-
-
摘要:我在《一位師范生的〈教育學〉答卷告訴我們什么》的文章中認為: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非常困難的,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
誰扼殺了學生的創意
方斐卿
我在《一位師范生的〈教育學〉答卷告訴我們什么》的文章中認為: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非常困難的,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不扼殺學生的創意就功德無量了。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現行的教學有幾個鮮明特點:不折不扣執行教案;缺少質疑問難;對獨立見解者沒有應有尊重;熱衷于跟風。在這種背景下,扼殺學生的創意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像在酒店里隨意抽驗一條海魚,其中必有超標的“孔雀石綠”;或隨意夾一塊白切雞,其中必有催生的激素荷爾蒙。
我聽過不少開放式的課,上課老師都很優秀。有一節課是這樣上的:圍繞課題或課文重點讓學生隨意提問,孩子們非常積極主動地提了許多問題,但所提的問題可能與老師準備的不完全相同,老師有點著急。這時,一位學生總算提了一個與老師設想相同或相近的問題,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把學生的問題轉到自己的問題上來了,邊放課件邊講解。后來,學生又提了一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爭論,老師也表達了一個觀點,一個學生大膽地表達了與老師不一樣的看法。其實,課堂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引發了學生思想火花,學生與老師的觀點發生碰撞??赡苈犝n的老師比較多,這位老師一著急,提高了嗓門,用不容置辯的口氣把自己的觀點再說了一遍,把孩子的觀點壓了下去。孩子也很聰明,看聽課的人這么多,就不與老師爭論。
課堂上,學生的創意常常產生于教師預設之外的節外生枝,激烈討論的發散思維,作文構思的奇思妙想。有意思的是,教師最發怵的恰是這些,最竊喜的是學生說出教師想說的話和已經準備的答案。
當教師面對學生的質疑問難、突發奇想時,經??吹揭韵碌谋憩F:“虛晃一槍”——“這問題提得很好,可惜沒有時間討論,下課后可繼續探討”;“搪塞敷衍”——“你提的問題很有意思,能不能先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惱羞成怒”——“你怎么有這么奇怪的想法,這跟我們今天的學習沒有關系,要認真聽講,不要胡思亂想”。于是,我們的課堂總是環節清晰,過程流暢,時間精確,盡管學生發言踴躍,可都在教師的意料之中。
我們語文老師都有一個毛病,平時也在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談尊重學生,但面對教學的實際情況時,平常說的與實際做的并不一致,有時甚至與教學觀念是相背的。
再看看作文教學,在一本由名教師主編的學生佳作選中,我看到這樣一篇作文:
小文喜歡畫圖畫。今天,他畫了一幅圖畫。圖畫里,有巍峨的高山、有壯闊的大海,還有高高的樓房。天空上掛著星星,掛著月亮,還有一個紅太陽。姐姐問:“小文,你畫的是白天還是黑夜?”小文明白過來,說:“對了,如果天空有星星月亮,就不可能出現太陽了。我怎么這樣糊涂!”
天上同時出現星星、月亮、太陽,真的“不可能”嗎?到北歐,北極,在日長夜短的時候看山看海,或許經常能見到星星、月亮、太陽并存在黃昏由藍轉暗的天空。滄海之闊,自然之奇,世界之大,許多新鮮事都有,在我們這里看不到的事,豈可斷言“不可能”?
退一萬步,星月太陽并列,即便我們這兒無此奇景,這個叫小文的孩子,不過在畫一幅畫。畫畫可以想像為先,而想像是沒有疆界的。梵高的麥田和星空,都同時作激狂的螺旋渦紋。在現實中,“可能”嗎?但這是藝術家心中的一片宇宙。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一幅肖像,有三只眼睛,兩個鼻子,“可能”嗎?但這是大師超越時間之限看見的一個從側面轉過頭來的女人。
這位叫小文的孩子,畫了一幅畫,畫中的白天同時有太陽、月亮、星星,如果我是家長,我會眼前一亮,輕撫他的頭發,夸獎他畫得出色。我會問他:為什么你把太陽、月亮、星星,同時畫在一個天空里呢?這是你的夢境嗎?
跟小文談下去,我會重拾童真和稚趣,我會再一次擁抱我失去的夢境。我不會像作文中這個懂事的姐姐,一口指出他的“錯誤”,令他否定自己的創意,向他指出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因為人類一切創作,所有發明,無一不是向世俗一般人認為的“不可能”挑戰。
這樣隨意窒息學生對宇宙天地的想像,扼殺學生自由創意的現象實在太多,其中的致癌物質,豈止孔雀石綠和激素荷爾蒙兩種呢?作為有見識的老師或家長,你會不震驚嗎?思維僵化的當然不是這個虛構的姐姐,而是選送及選編這篇作文的老師,更是我們身處的教育環境。